您的会员账号:
网站首页 >> 物流论文 >> 第三方物流的平台化演进

第三方物流的平台化演进

[日期:2015-02-01]   来源:www.qq8008.com  作者:admin   阅读:0[字体: ]

目前,我国存在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,总数达70万余家。其蕴藏庞大的信息化市场空间,让很多方案商跃跃欲试,希望能在里面分得一块儿蛋糕。
信息化发展缓慢
但实际情况却又并非如此。首先,虽然基数大,但大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却极为缓慢。北京易时优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黄刚认为,目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仍处在基础阶段,中小企业占其中的大部分。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认识程度不高,多数还停留在基础信息系统建设阶段。
在这些比较基础的信息化系统中,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模块,比如仓储模块、运输模块、定单模块等等。但随着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外延趋势明显,物流企业开始考虑增设其他的业务模块,进一步完善并优化整个信息化系统。
“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,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中的重要性将会提升。”博科资讯副总裁兼供应链及物流系统部总监陈啸风说。此外他表示,现在物流企业系统的模块优化将越来越重要,这将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。“如线路优化系统,从天安门到海淀,走哪条路最合适?再比如仓储系统中不同类型、不同时间点运输的货物如何放置才最恰当?”在他看来,这种系统的优化对方案商是一种考验,因为“里面包括很多的数学问题”,因此博科资讯不断地和日本、法国的研究机构做课题研究,同时和上海大学的物流研究所做校企合作。
易时优利黄刚认为,信息化建设达到这一阶段的通常是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,占物流企业总数的30%左右。
标准缺失
和企业物流相比,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个性更加鲜明。我国70万家的物流企业中,包括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(公路、铁路、海洋),而这些物流企业针对客户性质的不同,需要采取不同的物流业务模式。“比如有些客户要求强调物流的及时性,有些货物属于鲜活类产品,如生猪,则强调本地的监控检疫。”在陈啸风看来,由于物流企业的个性鲜明,因此他们的物流信息化个性化要求比较高。
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,他们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和对应的货物,这也给其信息化带来了一个挑战——即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,这导致数据交换的规范性和统一性问题很大。
例如由于电子单证格式和认证标准不统一,企业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地沟通,需要反复转化、认证,直接后果是费用高、效率低,还很不安全。这也意味着物流企业面对不同客户的数据形式和单据形式,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交换问题,将会增加订单的错误率。
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特意在《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中强调: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,加快制订、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、物流技术类、物流信息类、物流管理类、物流服务类标准,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。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,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。加快物流管理、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,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、货物分类、物品标识、物流装备设施、工具器具、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,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。
平台化趋势
目前,博科资讯为浙江省建设了省级的公共物流平台,主要功能提供电子货运交易和信息发布,扶持省内的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。
这种物流平台化的思路,似乎是物流企业信息化途径的另外一种解读——采用公共平台的方式,将信息化的复杂和繁琐屏蔽掉,这样众多中小型的物流企业只需采用SaaS的模式,利用这个公共平台进行在线交易、信息查询。
据陈啸风介绍,这个公共平台起到很多作用,比如所有物流企业的运力资源都显示在平台上,交易全部网上完成,浙江省24000多家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这个网站,提高运力资源的利用率。此外物流企业的客户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货运的实时查询追踪,避免之前不知道货物在某个时间点运输到何处的尴尬局面。
实际上,这种公共物流平台正逐步受到政府的支持。在国务院下发的《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通知中明确指出: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,重点建设电子口岸、综合运输信息平台、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。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,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。
此外,随着物流领域发展的不断成熟,物流企业将不断地发生重组、整合。国家也规定,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,做强做大,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,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。相信在这种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实际市场竞争整合的双重动力下,物流企业的规模将不断增加。这也将驱动这些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,向内部的平台化方向发展。
“以前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多是个体信息系统,当行业洗牌后,最后将会形成几家大型物流企业,他们出于集中管理的需要,将形成企业内部的公共资源平台,对软件商来说有挑战。”陈啸风说道。据悉,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国字号企业,中国邮政目前正在打造物流平台,进行全国性管理。

相关评论